【不逞之徒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不逞之徒”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成语,常用于形容那些心怀不轨、行为不端的人。它不仅在古代文学中有所体现,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被用来批评某些人的不良行为。
一、典故来源
“不逞之徒”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有疾,秦穆公使子桑问之。……‘不逞之徒’,不可与共事。”这里的“不逞”意为“不得志、不满足”,“徒”指人。整句的意思是说,那些心怀不满、意图不轨的人,不宜与之共事。
后来,“不逞之徒”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图谋不轨、行为恶劣之人。
二、释义
词语 | 释义 |
不逞之徒 | 指那些心怀不轨、行为不端、企图作恶的人。多用于贬义,强调其道德和行为上的缺陷。 |
三、用法
使用场景 | 示例 |
批评他人行为 | “这些人都是不逞之徒,不能信任。” |
描述社会现象 | “近年来,一些不逞之徒利用网络进行诈骗,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
文学作品中 | 在小说或历史剧中,常用“不逞之徒”来形容反派角色。 |
四、近义词
成语 | 含义 |
狂徒 | 指行为放纵、不守规矩的人。 |
逆党 | 指反对正统势力的叛逆者。 |
乱臣贼子 | 指危害国家、破坏纲纪的人。 |
邪恶之徒 | 形容心地不善、行为恶劣的人。 |
五、成语故事(简要)
据传,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大夫叫赵衰,他因忠于国家而受到重用。有一次,晋国发生内乱,有人企图篡夺王位,赵衰便联合其他忠臣将这些“不逞之徒”绳之以法,维护了国家的稳定。这个故事后来被记载在《左传》中,成为“不逞之徒”这一成语的来源之一。
总结
“不逞之徒”是一个具有强烈贬义的成语,常用于描述那些行为不端、心怀不轨的人。其出处可追溯至《左传》,在现代汉语中广泛用于批评或描述社会中的不良分子。与其相近的成语有“狂徒”、“乱臣贼子”等,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不逞之徒 |
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
释义 | 心怀不轨、行为不端的人 |
用法 | 批评、描述、文学表达 |
近义词 | 狂徒、乱臣贼子、邪恶之徒 |
故事 | 春秋时期,赵衰铲除不逞之徒,维护国家稳定 |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的演变或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方式,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