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中篇原文及翻译】《过秦论》是西汉政论家贾谊所著的一篇著名政论文,分为上、中、下三篇。其中“中篇”主要分析了秦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批评秦朝在统一六国后未能善用其强盛之势,反而因暴政导致迅速灭亡。本文将对《过秦论·中篇》的原文进行摘录,并提供简要翻译,便于读者理解其核心思想。
一、原文节选(《过秦论·中篇》)
> 秦有天下,而子弟为匹夫,内无骨肉之亲,外无尺土之封,故不能以一隅之地,制天下之命。……
> 今秦灭六国,而子弟不立,非不欲也,势不可也。……
> 诸侯之子,不得立于朝,士人不得进于位,贤者隐于山林,愚者居于庙堂。……
> 故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翻译
> 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宗室子弟却沦为平民,内部没有亲近的亲属关系,外部也没有封地分封,因此无法凭借一隅之地来掌控天下的命运。……
> 如今秦国消灭了六国,但宗室子弟却没有被封爵,这不是他们不想这样做,而是形势不允许。……
> 诸侯的子孙,不能在朝廷中任职,士人也无法进入仕途,贤能的人隐居山林,愚蠢的人却占据高位。……
> 所以说:如果不施行仁义,那么攻与守的形势就发生了变化。
三、与对比表格
内容要点 | 原文摘录 | 翻译说明 | 核心观点 |
秦国统一后失去宗室支持 | “秦有天下,而子弟为匹夫” | 秦国虽然统一了天下,但宗室子弟却被剥夺了特权 | 秦国失去了内部的依靠力量 |
无封地分封导致统治不稳定 | “内无骨肉之亲,外无尺土之封” | 内部没有亲属关系,外部也没有分封土地 | 统治缺乏稳固基础 |
诸侯子弟不得入朝 | “诸侯之子,不得立于朝” | 诸侯的后代无法在朝廷中任职 | 政治结构僵化,人才流失 |
贤者隐退,庸者掌权 | “贤者隐于山林,愚者居于庙堂” | 贤能之人隐居,庸才却占据高位 | 民心涣散,政治腐败 |
仁义不施导致失败 |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不施行仁义政策,使得攻守形势逆转 | 统治者忽视民生,终致灭亡 |
四、结语
《过秦论·中篇》通过对秦朝统治方式的反思,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教训: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依赖于军事力量和权力集中,更需要重视仁政与民心。贾谊认为,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正是因为忽视了仁义之道,导致内外失衡,最终走向崩溃。这篇文章不仅是对秦朝历史的总结,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治国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