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掳掠词语解释是什么】“掳掠”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描述通过暴力或强制手段夺取他人财物、人员等行为。在现代汉语中,“掳掠”多用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具有较强的贬义色彩。
以下是对“掳掠”一词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词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屌掠 |
拼音 | lǔ lüè |
词性 | 动词 |
基本含义 | 指用武力强行抢夺人或财物,通常带有暴力、非法性质。 |
近义词 | 抢劫、掠夺、劫持、绑架 |
反义词 | 保护、守护、赠送、归还 |
使用场景 | 历史事件、文学作品、新闻报道、法律术语等 |
情感色彩 | 贬义词,表示不道德、非法的行为 |
二、词语来源与演变
“掳掠”一词最早可追溯至古代汉语,常见于历史文献和典籍中,如《左传》《资治通鉴》等,多用于描述战争或盗匪对百姓的侵害行为。随着语言的发展,该词逐渐被用于更广泛的语境中,但仍保留其强烈的负面含义。
三、实际应用示例
1. 历史背景
- 明朝时期,倭寇经常对沿海地区进行掳掠,造成大量百姓流离失所。
2. 文学作品
- 在小说《水浒传》中,部分强盗角色以掳掠为生,反映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混乱。
3. 现代语境
- 新闻报道中常用“掳掠”来形容非法组织对平民的袭击行为。
四、注意事项
- “掳掠”强调的是通过暴力手段获取,与“抢劫”“偷窃”等词有细微差别。
- 在日常口语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抢劫”“抢夺”等更为通俗的词汇。
-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或混淆。
总结
“掳掠”是一个具有强烈贬义色彩的动词,主要指通过暴力手段强行夺取他人财物或人身自由的行为。它在历史、文学和现实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出现在正式或书面语中。理解其含义及用法,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汉语表达的深层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