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是谁说的话】一、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是中国古代历史中非常著名的一句豪言壮语,常被用来表达对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捍卫决心。然而,这句话并非出自汉代正史,而是后人根据历史背景和人物事迹进行的总结或演绎。
从历史角度来看,这句话最早出现在《汉书·陈汤传》中,但原文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是西汉时期的将领陈汤在一次军事行动中所发出的宣言,用以激励将士们奋勇作战。后来,这句话逐渐演变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并被广泛引用,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
虽然这句话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原话,但它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边疆安全和国家主权的高度关注。
二、信息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句子原版 |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
出处 | 《汉书·陈汤传》 |
原文作者 | 陈汤(西汉将领) |
语义解释 | 敢于侵犯大汉王朝的人,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要将他们消灭 |
现代常见版本 |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
是否出自正史 | 是,但非直接对话,而是记载中的言论 |
背景人物 | 陈汤(参与西域战役) |
历史事件 | 汉元帝时期,陈汤与甘延寿出使西域,斩杀匈奴单于 |
文化意义 | 体现民族气节与国家尊严 |
使用频率 | 高,常用于现代爱国宣传和文学作品 |
三、结语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虽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原话,但它承载了浓厚的历史情感和民族精神。这句话之所以广为流传,不仅因为其铿锵有力的语言风格,更因为它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意志。在今天,它依然激励着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捍卫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