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旁苦李是谁的典故】“道旁苦李”是一个出自古代典籍的成语,常用来比喻人虽有才华,却因不被重视或遭遇冷遇而未能施展抱负。这个典故最早见于《世说新语·雅量》篇,讲述的是东晋时期一位少年在路边看到一株李树,果实累累,但人们却不去摘取,原因在于“苦李”,即李子味道苦涩,不能食用。
那么,“道旁苦李”到底是谁的典故?接下来我们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
“道旁苦李”这一典故出自《世说新语·雅量》,讲的是东晋名士王戎的故事。王戎小时候聪明过人,一次他和一群孩子在路边玩耍,看见一棵李树结满果实,大家争先恐后去摘,唯独王戎站在原地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他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意思是:这棵树长在路边,却结这么多果子,一定是苦的,没人愿意吃。果然,大家摘了之后发现果子真的又苦又涩。
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比喻人虽然有才,却不被重用,或者事物表面看起来美好,实则并无价值。也有人借此表达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世说新语·雅量》 |
主要人物 | 王戎(东晋名士) |
故事背景 | 少年王戎与同伴在路边看到一株李树 |
核心内容 | 王戎认为树在道边而多子,必为苦李,未去采摘 |
成语含义 | 比喻人虽有才却未被重用;或事物外表光鲜,实则无用 |
延伸意义 | 表达对人才被忽视的感慨;提醒人们不要被表象迷惑 |
三、结语
“道旁苦李”不仅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看似美好的事物时,要理性判断;同时也警示社会应重视人才,避免“苦李”被埋没。这一典故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在生活中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