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贤秉高鉴出处及翻译】“大贤秉高鉴”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贤者胸怀宽广、明察秋毫的品格。
一、原文与出处
项目 | 内容 |
原文 |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 |
出处 |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
作者 | 张九龄(678—740),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以诗文著称。 |
背景 | 此诗是张九龄在异乡望月时所作,借景抒情,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
二、诗句解析
“大贤秉高鉴”中的“大贤”指的是品德高尚、智慧出众的人;“秉”意为持、握;“高鉴”原指高明的镜子,引申为明察事理、公正无私的判断力。整句意思是:贤德之人手持高明的镜子,能够洞察世间万物,明辨是非。
“公烛无私光”则进一步强调了贤者的公正无私。这里的“公烛”指公共使用的蜡烛,象征着无私的奉献精神;“无私光”即不因私情而改变光芒,比喻贤者行事公正,不偏不倚。
三、翻译与释义
原句 | 翻译 |
大贤秉高鉴 | 贤德之人手握明镜,能洞察一切。 |
公烛无私光 | 公共的烛光无私照耀,象征公正无私的精神。 |
整句诗意为:贤德之士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公正无私的品质,他们的行为如同高明的镜子和无私的烛光,照亮他人,指引方向。
四、总结
“大贤秉高鉴”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诗句,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贤德之人的推崇与赞美。它不仅表达了对贤者的敬仰,也寄托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在今天,这句话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要具备公正、无私、明察的品质,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关键词 | 含义 |
大贤 | 德才兼备之人 |
秉 | 持有、掌握 |
高鉴 | 明镜,象征洞察力 |
公烛 | 公共的照明工具,象征无私 |
无私光 | 不因私情而改变的光明 |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张九龄的文学才华,也能体会到他对人性美德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