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狗盗的意思】“鸡鸣狗盗”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意是指鸡在天快亮时啼叫,狗在夜间吠叫。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比喻那些没有大才、只有一点小本事的人。也常用来形容人品低劣、行为卑微,或者指一些琐碎、不体面的小伎俩。
该成语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在秦国被囚禁后,依靠门客中擅长鸡鸣、狗盗之人帮助逃出的故事。虽然他们只是做了些小事,但却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后人用“鸡鸣狗盗”来形容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能解决大问题的能力。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鸡鸣狗盗 |
拼音 | jī míng gǒu dào |
出处 | 《史记·孟尝君列传》 |
原意 | 鸡在天亮前啼叫,狗在夜里吠叫 |
引申义 | 比喻没有大才,只有一技之长;或指小聪明、小手段 |
使用场合 | 多用于贬义,也可表示对某些人虽能力有限但仍有用处的认可 |
二、成语故事简述
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孟尝君以好客闻名,门下有数千食客。一次,他被秦王扣留,处境危急。他的门客中有一位擅长模仿鸡叫的人,他在夜里学鸡叫,骗开了城门;另一位擅长偷窃的人,则潜入秦宫,盗取了玉符,帮助孟尝君顺利逃脱。
尽管这两人只是凭借微末技能救了孟尝君,但他们却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鸡鸣狗盗”逐渐成为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成语,用来形容那些能力有限却能解决难题的人。
三、使用示例
1. 他虽然没什么大本事,但靠着一点“鸡鸣狗盗”的小聪明,倒也能在社会上混得不错。
2. 这种事情还是得靠真才实学,光靠“鸡鸣狗盗”可成不了大事。
四、总结
“鸡鸣狗盗”原本是描述自然现象,后来演变为一个带有贬义的成语,强调的是那些仅有小才能或采取小手段的人。虽然有时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终究不是大才。在现代使用中,应根据语境判断是否适合使用此词,避免误用或造成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