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家门而不入讲的是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史记·大禹本纪》,讲述的是中国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故事。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国家、集体或更大的责任,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却选择不进去,体现出无私奉献和高度责任感的精神。
一、
“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大禹在治理洪水期间,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但因为治水任务紧急,他都没有进去。这个故事体现了大禹以天下为己任、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品格,成为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公而忘私”的典范。
二、关键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三过家门而不入 |
出处 | 《史记·大禹本纪》 |
主人公 | 大禹(夏朝开国君主) |
故事背景 | 治理洪水时期 |
典故内容 | 大禹三次经过家门,因治水任务未进家门 |
体现精神 | 无私奉献、公而忘私、责任感强 |
文化意义 | 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象征 |
现代启示 | 鼓励人们在关键时刻以大局为重 |
三、延伸思考
“三过家门而不入”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是科研人员、医护人员,还是普通劳动者,面对困难和责任时,都需要有类似的奉献精神。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通过了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中对责任与奉献的重视,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励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