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饮盗泉之水典故】“不饮盗泉之水”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有高尚的操守,不愿接受不义之财或与不正之人同流合污。这个典故出自《论语·子张》:“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不过,真正体现“不饮盗泉之水”精神的,是孔子弟子子路的故事。
据《后汉书·王符传》记载,子路曾路过一个名为“盗泉”的地方,泉水清澈甘甜,但他却不愿意饮用,因为他认为“盗泉”之名不洁,喝了会玷污自己的品行。他宁愿口渴也不愿饮此水,以此表达对道德操守的坚持。
这一行为被后人引申为一种清高自持、不为外物所动的精神象征,强调了人在面对诱惑时应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原则。
“不饮盗泉之水”典故源于子路在经过“盗泉”时不饮其水的行为,体现了他对个人操守的重视。这一典故常用于教育人们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应坚守道德底线,不因外界环境而妥协。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士人的道德追求,也对现代人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典故信息表
项目 | 内容说明 |
典故名称 | 不饮盗泉之水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或引申自《论语》相关思想) |
主要人物 | 子路(孔子弟子) |
故事背景 | 子路途经“盗泉”,因泉水名不正而不愿饮用 |
表达含义 | 坚守道德操守,不因环境或利益而妥协 |
后世影响 | 成为中华文化中“清高自持”的象征,常用于教育和文学作品中 |
现代启示 | 提醒人们在面对诱惑时应保持清醒头脑,坚持个人原则 |
通过这一典故,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对人格尊严的高度重视,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应用于当代生活中的道德选择与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