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于民出自哪里】“苟利于民,不必循俗”是一句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古语,常被用来强调在治理国家或推行政策时,应以百姓利益为重,不必拘泥于传统或习俗。这句话虽常见于现代文章和演讲中,但其出处却并非广为人知。
一、原文出处总结
这句话最早可追溯至《淮南子·氾论训》。该书是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的一部道家类著作,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天文、地理等多个方面。其中,“苟利于民,不必循俗”出现在《氾论训》中,意指只要对民众有利的事情,就不必拘泥于旧有的风俗习惯。
二、相关背景介绍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淮南子·氾论训》 |
作者 | 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 |
时代 | 西汉时期(公元前2世纪) |
思想流派 | 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儒家、法家等思想 |
原文句子 | “苟利于民,不必循俗。” |
含义 | 只要对人民有利,就不必遵循旧有习俗 |
三、现代应用与意义
“苟利于民,不必循俗”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引用,尤其在政策制定、社会治理和改革实践中,强调以民生为导向,敢于突破传统束缚,推动社会进步。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智慧中的务实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四、结语
“苟利于民,不必循俗”虽然源自古代典籍,但其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应以实际效果和人民福祉为出发点,而非一味地遵循旧规。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今天的社会治理与个人决策。
如需进一步了解《淮南子》的内容或相关历史背景,可参考《淮南子》的注释本或相关学术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