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断案原文及翻译】在古代中国,司法制度虽不如现代完善,但仍有诸多贤官明吏以智慧和公正处理案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其中,“李崇断案”便是其中之一。李崇是北魏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以清廉、公正、明察而著称。他审理案件时善于观察细节,注重证据,深得百姓爱戴。
一、原文
《北史·李崇传》中记载:
> “崇性明敏,有决断。尝行县,见一老母,年七十,携二子,皆衣弊。问之,曰:‘吾夫死,家贫无以养。’崇悯之,赐帛二十匹。后数日,有人告其子盗人牛,崇召其子诘之,对曰:‘吾母年老,不能自赡,故窃牛以供食。’崇曰:‘汝孝也,然法不可废。’遂免其罪,而厚赐其母。”
二、翻译
李崇性格聪明敏锐,判断力强。有一次他巡视各县,看到一位七十岁的老妇人,带着两个儿子,都穿着破旧的衣服。他询问情况,老妇人说:“我的丈夫去世了,家里贫穷,无法养活自己。”李崇感到怜悯,便赏赐她二十匹布。几天后,有人告发她的两个儿子偷了别人的牛。李崇把两个儿子叫来审问,他们回答说:“我们母亲年老,无法独自生活,所以偷了牛来维持生计。”李崇说:“你们是孝顺的,但法律不能违背。”于是赦免了他们的罪,并更加丰厚地赏赐了他们的母亲。
三、总结与分析
项目 | 内容 |
人物 | 李崇(北魏官员) |
事件 | 老妇人携子乞讨,其子因孝顺偷牛 |
李崇处理方式 | 悯其孝,免其罪,厚赐其母 |
体现精神 | 仁政、情法兼顾、体恤民情 |
历史评价 | 李崇为一代名臣,以公正与仁德著称 |
四、启示
“李崇断案”虽然篇幅不长,却体现了中国古代司法中“情理法结合”的理念。李崇在面对一个因孝顺而触犯法律的案例时,没有简单地按照律法处罚,而是考虑到了家庭的实际困难,展现了人性化的治理智慧。这种“法外有情”的做法,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执法过程中应兼顾公平与温情。
五、结语
“李崇断案”不仅是古代司法实践的一个缩影,更是一种道德与法律相结合的典范。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正义不仅仅是惩罚错误,更是理解人性、关怀社会。李崇的做法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