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直播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技术服务商的支撑,小鹅通作为其中的代表性平台,凭借其功能优势吸引了大量商家入驻。然而,技术工具的赋能若缺乏有效的约束,往往会成为风险滋生的土壤,这一点在小鹅通平台针对中老年群体的健康养生类直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从技术层面看,小鹅通提供的功能为商家营销带来了便利。其与微信生态的无缝衔接,让中老年用户无需复杂操作即可进入直播间;直播回放、社群互动等功能,也便于商家持续触达用户。但这些技术优势,却被部分商家用于规避监管。例如,利用预录视频伪装实时直播,通过AI脚本自动回复弹幕营造互动假象,再借助私域社群进行一对一推销,形成一套完整的“引流-转化-复购”闭环,而这套流程的核心,往往是对保健品的夸大宣传。
技术工具的滥用还体现在内容传播的隐蔽性上。与公域直播不同,小鹅通的私域场景相对封闭,直播链接多通过社群、朋友圈等渠道传播,监管部门的巡查难度更大。部分商家正是利用这一点,在直播中频繁使用“抗癌”“根治慢性病”等违规术语,甚至编造“患者康复案例”误导消费者。而平台的内容审核技术,对这类隐蔽性强、话术灵活的违规行为识别滞后,往往要等到用户投诉集中爆发后才采取封禁子域名等措施,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设计中的某些倾向间接助长了违规行为。为了提升用户转化率,平台提供的营销工具中,“限时秒杀”“社群红包”等功能被商家广泛用于刺激中老年群体的非理性消费。这些功能本身并无不妥,但在缺乏资质审核和内容监管的前提下,却成了诱导消费的助推器。有消费者反映,在“错过再等一年”的话术和社群红包的刺激下,往往不等看清产品详情就匆匆下单,事后发现产品与宣传不符时,退款之路却异常艰难。
对于技术服务商的责任边界,行业内一直存在争议。小鹅通或许认为自己仅是工具提供者,不应为商家的违规行为负责,但从实际情况看,平台通过技术工具深度参与了交易环节,从流量分配到支付结算都有其身影。这种深度参与,意味着平台不能简单以“技术中立”为由推卸责任。尤其是在涉及中老年群体生命健康的领域,技术赋能更应与合规管理相结合,而非成为商家游走于法律边缘的“保护伞”。
当前,私域直播的技术迭代仍在加速,但监管的步伐也在跟进。小鹅通若不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合规治理的能力,完善对商家资质的技术核验手段,升级对违规内容的实时识别系统,其平台生态可能会陷入“技术越先进,风险越隐蔽”的怪圈。这不仅会让中老年消费者的权益持续受损,也会让私域直播的技术价值被打上问号,最终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