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葸词语意思】“畏葸”是一个较为文言的词语,常用于书面语中,表达一种因恐惧而不敢行动的心理状态。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不常见,但其含义仍具有一定的文学和语言价值。以下是对“畏葸”一词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畏葸 |
拼音 | wèi xǐ |
释义 | 因害怕而不敢前进或行动;形容胆小、畏惧的心理状态。 |
出处 | 《汉书·霍光传》:“人主之性,莫不欲安,然或失于宽纵,或困于畏葸。”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描述人在面对困难、危险或挑战时的怯懦心理。 |
近义词 | 胆怯、畏惧、退缩、怯懦 |
反义词 | 勇敢、无畏、果敢、奋勇 |
二、词语解析
“畏”意为害怕,“葸”意为退缩、不敢前进。二者结合,形成一个复合词,表示因内心恐惧而不敢行动的状态。该词多用于描述人在面对压力、危险或未知情况时的心理反应。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畏葸”常用来刻画人物性格或描写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例如,在历史文献或古典小说中,常有对人物因“畏葸”而错失良机的描写。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描述人物性格 | 他性格畏葸,遇事总先退缩。 |
讽刺或批评 | 面对困难,不应畏葸不前。 |
文学描写 | 在敌军压境之时,将士们并未畏葸,而是奋勇迎敌。 |
四、总结
“畏葸”是一个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主要表达因恐惧而不敢行动的心理状态。它虽不常见于日常口语,但在文学、历史及正式写作中仍有其独特的表达价值。理解这一词语有助于提升对古文的理解力,并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感。
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词语或拓展相关词汇,可参考《现代汉语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