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负重是什么意思】“忍辱负重”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委屈或不公时,能够默默承受压力,承担重任,不轻易放弃。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责任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非常推崇的一种品质。
一、成语释义
| 词语 | 含义 |
| 忍辱 | 忍受侮辱、委屈、不公等负面情绪或待遇 |
| 负重 | 承担沉重的责任或任务 |
整体意思是:忍受屈辱,承担重任,常用于形容有担当、有毅力的人。
二、出处与典故
“忍辱负重”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人君之德,莫大于忍辱负重。”意思是君主的品德中最重要的是能够忍受屈辱,承担重任。
在历史人物中,有很多“忍辱负重”的典型代表,如:
- 勾践: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复国成功。
- 韩信:年轻时曾受胯下之辱,但后来成为一代名将。
-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承担起辅佐刘禅、治理蜀国的重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 类别 | 词语 |
| 近义词 | 坚韧不拔、任劳任怨、吃苦耐劳 |
| 反义词 | 气量狭小、懦弱无能、推卸责任 |
四、使用场景
“忍辱负重”多用于描述:
- 在工作中承担繁重任务而不抱怨;
- 面对不公平待遇仍坚持原则;
- 在逆境中不轻言放弃,努力奋斗。
例如:
- “他在公司遇到很多不公,但他一直忍辱负重,最终赢得了领导的认可。”
- “作为父亲,他忍辱负重地支撑着整个家庭。”
五、总结
“忍辱负重”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它体现了一个人的胸怀、意志和责任感。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在面对压力、挑战和不公时,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格与价值。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含义 | 忍受屈辱,承担重任 |
| 出处 | 《后汉书》 |
| 典型人物 | 勾践、韩信、诸葛亮 |
| 使用场景 | 工作、生活、个人成长中 |
| 精神内涵 | 坚韧、责任、担当 |
通过理解“忍辱负重”,我们不仅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更加坚韧和成熟的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