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就义是什么意思】“从容就义”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对死亡或重大牺牲时,表现出镇定自若、毫无畏惧的态度。这个词语多用于赞扬那些在关键时刻坚定信念、不惧牺牲的英雄人物。
一、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从容就义 |
拼音 | cóng róng jiù yì |
字面意思 | 从容:镇定、不慌张;就义:为正义而死 |
引申意义 | 形容人在面临死亡或重大牺牲时,表现得冷静、坚定、无畏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写历史人物、革命先烈、英勇战士等 |
情感色彩 | 褒义词,带有崇敬和赞美之意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从容就义”最早出自《左传》等古代文献,但现代广泛使用是在近代以来的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例如,在描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时,常常用“从容就义”来形容他们的高尚精神。
三、常见用法举例
1. 历史人物
- “文天祥被捕后,面对元军威逼利诱,始终不屈,最终从容就义。”
2. 文学作品
- “小说中主人公在敌人面前毫不退缩,最后从容就义,令人动容。”
3. 现实中的比喻
- “他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虽未能幸免,却从容就义,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大义凛然 |
反义词 | 畏首畏尾、临阵脱逃、贪生怕死 |
五、使用注意事项
- 此成语适用于正式或庄重场合,不宜用于日常口语。
- 在描述现代人物时,需结合具体背景,避免滥用。
- 应注意语境,确保表达符合人物形象和事件性质。
六、结语
“从容就义”不仅是一种行为表现,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一个人对信仰、责任和理想的坚守。在今天,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