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通过实地考察石钟山的得名原因,表达了作者对事物应亲自调查研究、不可轻信传闻的观点。本文将对该文进行原文摘录与翻译,并以总结加表格的形式呈现。
一、原文摘录
> 《石钟山记》
> 苏轼
原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余尤疑之。盖音韵铿锵,非钟磬之声;又其地势高峻,非可藏钟之处。余自九江,舟行适临川,见石钟山,遂往观焉。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初声若雷,渐近则闻其清越,似有物击之。徐而察之,则山下多石,空穴中风,或出或入,故声如钟鸣。至暮,天色渐暗,风声愈急,余乃坐于石上,听其声,始知其名之所由来也。
夫然,则人之好古,喜传异事,往往失实。今观其状,不类钟形,而声则如钟。盖因石之空穴,风激而鸣,非钟也。故曰:“石钟山记。”
二、翻译
译文:
《水经》中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它下面靠近深潭,微风吹动波浪,水和石头相互撞击,声音像洪钟一样。”我认为这个说法有些值得怀疑。因为那声音清脆响亮,不是钟磬的声音;而且这里的地势高耸,也不适合藏钟。我从九江出发,乘船前往临川,看到石钟山后,就去那里观察了。
山下有很多石缝,不知道有多深。开始时声音像打雷一样,渐渐靠近,就听到清脆悠扬的声音,像是有什么东西在敲打。慢慢仔细观察,发现山下有很多石头,空洞中风进进出出,所以发出钟一样的声音。到了傍晚,天色渐暗,风声更急,我就坐在石头上,倾听这声音,才明白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因此,人们喜欢古代的事物,喜欢传播奇异的故事,常常会失去真实。现在看它的样子,并不像钟的样子,但声音却像钟。大概是由于石头的空洞被风吹动发出的声音,而不是真的钟。所以叫它“石钟山记”。
三、总结与表格对比
内容 | 原文 | 翻译 |
文章出处 | 《石钟山记》 | 《石钟山记》 |
作者 | 苏轼 | 苏轼 |
主题 | 考察石钟山得名原因 | 探索石钟山名称来源 |
核心观点 | 不可轻信传闻,要亲身考察 |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
郦道元观点 |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 认为声音来自水与石的碰撞 |
作者看法 | 质疑并实地验证 | 认为声音来自风入石穴 |
结论 | 石钟山之名源于风声而非钟 | 名称来源于自然现象 |
四、总结
《石钟山记》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更是苏轼对治学态度的体现。他通过对石钟山的实地考察,推翻了前人的误解,强调了“眼见为实”的重要性。这篇文章语言简洁明了,逻辑清晰,展现了苏轼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