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 正文
2022-09-10 16:40:16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意思(桑间濮上之音)

导读 大家好,小式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意思,桑间濮上之音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桑间濮上

大家好,小式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意思,桑间濮上之音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

2、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出自《乐记》。

3、《乐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音乐美学和文艺理论专著。

4、其中对音乐歌舞艺术的起源、性质、特点、功能等方面,都有较为系统的论述,是研究古代文艺思想史的一部珍贵的文献。

5、根据西汉学者刘向《别录》的记载,《乐记》原有23篇,但流传至今的只有11篇,依次为《乐本》、《乐论》、《乐礼》、《乐施》、《乐言》、《乐象》、《乐情》《魏文侯》、《宾牟贾》、《乐化》、《师乙》。

6、乐记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7、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8、感于物耐动,放行于声。

9、声相应,放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10、比音而乐之,及于戚羽毣,谓之乐。

11、译文:一切音乐的产生,都源于人的内心。

12、人们内心的活动,是受到外物影响的结果。

13、人心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激动起来,因而通过声音表现出来。

14、各种声音相互应和,由此产生变化,由变化产生条理次序,叫做音。

15、讲音组合起来进行演奏和歌唱,配上道具干戚、羽旄的舞蹈,叫做乐。

16、乐本篇——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17、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

18、其声哗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历;其散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19、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20、译文:乐是由声音生成的,它产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动。

21、所以心中产生悲哀的感情,则发出的声音就急促而低沉;心中产生快乐的感情,则发出的声音就舒展而和缓;心中产生喜悦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就振奋而奔放;心中产生愤怒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就粗旷而激越;心中的产生崇敬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庄重而正直;心中产生爱恋的情体,则产生的声音和顺而温柔。

22、这六种情感并非出自人的天性,而是受到外物的激发而产生的。

23、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24、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25、译文: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思想,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情感,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法来防止人们的邪恶行为。

26、用礼制、音乐、刑法、政令,这四者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用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意识,建立清明安定的政治局面的。

27、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28、情动于中,故形成于声。

29、声成文,谓之音。

30、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31、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32、译文:一切音乐都是从人的内心世界产生的。

33、感情在心中激荡,因而通过声音表达出来。

34、声音组成和谐的条理,叫做音乐。

35、所以太平时代的音乐安祥而快乐,这是政治和谐的表现;动乱时代的音乐怨恨而愤怒,这是政治脱离政道的表现;即将灭亡的国家,音乐充满乐悲哀和忧思,这是人民生活处境艰难的表现。

36、音乐的道理,和政治是息息相通的。

37、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

38、乐者,通伦理者也。

39、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40、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41、唯君子为能知乐。

42、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43、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

44、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45、知乐则几于礼也。

46、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47、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

48、食飨之礼,非致味也。

49、清库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50、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51、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52、译文:音,是由人心产生的。

53、乐,是与事物伦理相通的。

54、所以只懂得声音不懂的音乐的是禽兽,只懂得音乐而不懂的乐理的是普通百姓。

55、只有君子才是能够懂得乐理的人。

56、所以能由辨别声而知到音乐,由辨别音乐而知乐理,由辨别乐理而知道政治的好坏,就具备了治理天下的方法。

57、所以不懂的声音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音乐。

58、不懂得音乐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乐理。

59、懂得乐理就接近于知晓礼仪了。

60、礼仪和理乐都通晓,叫做有德!德,就是得到的意思。

61、所以乐的隆盛,并不是使声音极尽华美。

62、在宗庙中合祭祖先的礼仪,并不是使食物滋味极其丰富。

63、在宗庙中弹奏的瑟,安装这音色沉浊的朱红色熟丝所做的弦,底部的孔眼很疏朗,弹奏时发出沉浊而舒缓的声音,一个人唱歌,三个人应和,这声音并未达到丰富多彩的完美境地。

64、合祭的礼仪,崇尚玄酒,并以爼盘载着生鱼,肉汁不用盐菜来和味,食物的味道并不丰富。

65、因此此先王之所以制定礼乐,并不是它来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它来教导民众节制自己的好恶之情,从而归于正确的人生正途。

66、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67、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68、译文:用礼来节制民众的心志,用乐调和民众的情感,通过政令使民众遵行礼乐,运用刑法防止违反礼乐的行为。

69、礼、乐、刑、政,四者互相通达而不违逆,这就具备了治理天下的正道。

70、乐论篇——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71、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72、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73、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74、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75、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76、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

77、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

78、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79、译文:乐用来协调人们的关系,礼用来区别尊卑贵贱。

80、有了乐的协调就能使人们互相亲近,有了礼的区别就能使人民互相敬重。

81、但乐超过了限度就会让人放荡,礼超过了限度就会使人分离而不亲密。

82、使人们感情融洽,仪态庄重,这就是礼和乐的功用。

83、“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出自《礼记·乐记》。

84、原文是“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

85、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86、”意思是说,郑、卫之音,属于乱世之音,接近于慢音(指歌声淫靡)了。

87、桑间濮上之音,属于亡国之音,它反映了国家政治的极端混乱,老百姓的流离失所,统治者的欺上瞒下自私自利而不可。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