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互动 > > 正文
2023-06-21 07:09:07  来源:  编辑:

志愿服务理念是啥(志愿服务理念)

大家好,小豆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志愿服务理念是啥,志愿服务理念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志愿服务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2、志愿服务理念是: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

3、志愿者可以参与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可以自行依法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4、志愿服务组织以外的其他组织可以开展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

5、志愿服务精神名词解析:(1)“奉献”——原指恭敬地交付、呈献,即不求回报地付出。

6、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

7、志愿者在不计报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权的情况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的活动,这些都体现着高尚的奉献精神。

8、(2)“友爱”——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这便是友爱精神。

9、志愿者之爱跨越了国界、职业和贫富差距,是没有文化差异,没有民族之分,没有收入高低的平等之爱,它让社会充满阳光般的温暖。

10、如无国界医生,他们不分种族、政治及宗教信仰,为受天灾、人祸及战火影响的受害者提供人道援助,他们奉献的是超国界之爱。

11、(3)“互助”——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

12、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那些处于困难和危机中的人们。

13、志愿服务者以“互助”精神唤醒了许多人内心的仁爱和慈善,使他们付出所余,持之以恒地真心奉献。

14、“助人自助”帮助人们走出困境,自强自立,重返生活舞台。

15、受助者获得生活的能力后,也会投入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活动中,这些志愿活动都涵盖着深刻的“互助”精神。

16、(4)“进步”——进步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17、在志愿活动中无处不体现着“进步”的精神,正是这一精神使人们甘心付出,追求社会和谐之境的实现。

18、志愿服务理念条款:(1)确立基本原则。

19、规定开展志愿服务,应当遵循自愿、无偿、平等、诚信、合法的原则。

20、(2)明确管理体制。

21、规定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建立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和经验推广;民政部门负责志愿服务行政管理工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与志愿服务有关的工作;有关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做好相应的志愿服务工作。

22、(3)强化权益保障。

23、规定志愿服务组织招募志愿者应当说明与志愿服务有关的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以及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

24、安排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应当与其年龄、知识、技能和身体状况相适应,并提供必要条件;需要专门知识、技能的,应当开展相关培训;如实记录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情况等信息,无偿、如实为其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

25、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应当尊重志愿者的人格尊严;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应当尊重志愿服务对象人格尊严,不得向志愿服务对象收取或者变相收取报酬。

26、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行指派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提供服务。

27、(4)强化促进措施。

28、规定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合理安排志愿服务所需资金。

29、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为志愿服务提供指导和帮助,可以依法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志愿服务运营管理,对有突出贡献者予以表彰、奖励,采取措施鼓励公共服务机构等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给予优待。

30、鼓励有关单位、组织为开展志愿服务提供场所和其他便利条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实践学分管理。

31、志愿服务精神是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

32、概括起来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33、志愿服务理念是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

34、扩展资料:志愿者行动的宗旨为: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高青年整体素质,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作出贡献。

35、简单说来就是服务社会、关爱他人。

36、自愿是志愿精神的基本品质,且已成为中国志愿服务的首要原则。

37、自愿参加主要强调参加志愿服务的自觉性,自愿参加是志愿行动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前提,只有“自愿”才能成为“志愿”,只有“自愿”才能成为持久。

38、对于志愿服务的无偿性,我国主要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强调其非盈利性和利他性。

39、中国志愿服务中的无偿精神不是过去我们所理解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式的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精神,也不是“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绝对崇高,而是强调志愿服务的非盈利性和利他性。

40、中国志愿服务没有标出多么高的道德准则,没有以“无私”的标准来界定志愿参与行为,这样它可以整合更多的“利他”因素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即便有些因素是出自于主观的自私。

41、参考资料:人民网-中国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                 河源市文明网-志愿服务的精神、理念和内容是什么?1,志愿服务精神是指一种精神体现,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42、提出者是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表达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由衷赞美。

43、2,志愿服务理念是指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务工作。

44、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

45、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提高自身的办事能力,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46、扩展资料:国外志愿服务的主要特点:与公民的成才和就业全面挂钩。

47、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公民的成才与就业问题是各国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之一。

48、只有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公民的成才就业等切身利益挂起钩来,志愿服务活动才能得到社会民众的全面响应,才能确立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

49、2、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切入点。

50、相对于过去那种以满足少数受服务者的生活需求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模式,着眼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局,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寻找服务课题的志愿服务模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51、国外志愿服务的主要形式有:专项性的志愿服务工作、专业性的志愿服务工作、公益性的志愿服务工作、社区性的志愿服务工作。

52、国外志愿服务活动呈现出五种趋势:一是志愿服务活动向法制化方向发展;二是志愿服务活动向政府化方向发展;三是志愿服务活动向机制化方向发展;四是志愿服务活动向全民化方向发展;五是志愿服务活动向社区化方向发展。

53、志愿服务精神是指一种精神体现,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54、提出者是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表达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由衷赞美。

55、志愿服务理念是“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

56、志愿服务是指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务工作。

57、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

58、国外志愿服务的主要特点:与公民的成才和就业全面挂钩: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公民的成才与就业问题是各国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之一。

59、只有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公民的成才就业等切身利益挂起钩来,志愿服务活动才能得到社会民众的全面响应,才能确立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

60、2、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切入点:相对于过去那种以满足少数受服务者的生活需求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模式,着眼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局,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寻找服务课题的志愿服务模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61、志愿服务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62、志愿服务理念是: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

63、志愿者可以参与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可以自行依法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64、志愿服务组织以外的其他组织可以开展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

65、志愿服务精神名词解析:(1)“奉献”——原指恭敬地交付、呈献,即不求回报地付出。

66、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

67、志愿者在不计报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权的情况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的活动,这些都体现着高尚的奉献精神。

68、(2)“友爱”——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这便是友爱精神。

69、志愿者之爱跨越了国界、职业和贫富差距,是没有文化差异,没有民族之分,没有收入高低的平等之爱,它让社会充满阳光般的温暖。

70、如无国界医生,他们不分种族、政治及宗教信仰,为受天灾、人祸及战火影响的受害者提供人道援助,他们奉献的是超国界之爱。

71、(3)“互助”——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

72、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那些处于困难和危机中的人们。

73、志愿服务者以“互助”精神唤醒了许多人内心的仁爱和慈善,使他们付出所余,持之以恒地真心奉献。

74、“助人自助”帮助人们走出困境,自强自立,重返生活舞台。

75、受助者获得生活的能力后,也会投入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活动中,这些志愿活动都涵盖着深刻的“互助”精神。

76、(4)“进步”——进步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77、在志愿活动中无处不体现着“进步”的精神,正是这一精神使人们甘心付出,追求社会和谐之境的实现。

78、志愿服务理念条款:(1)确立基本原则。

79、规定开展志愿服务,应当遵循自愿、无偿、平等、诚信、合法的原则。

80、(2)明确管理体制。

81、规定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建立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和经验推广;民政部门负责志愿服务行政管理工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与志愿服务有关的工作;有关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做好相应的志愿服务工作。

82、(3)强化权益保障。

83、规定志愿服务组织招募志愿者应当说明与志愿服务有关的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以及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

84、安排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应当与其年龄、知识、技能和身体状况相适应,并提供必要条件;需要专门知识、技能的,应当开展相关培训;如实记录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情况等信息,无偿、如实为其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

85、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应当尊重志愿者的人格尊严;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应当尊重志愿服务对象人格尊严,不得向志愿服务对象收取或者变相收取报酬。

86、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行指派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提供服务。

87、(4)强化促进措施。

88、规定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合理安排志愿服务所需资金。

89、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为志愿服务提供指导和帮助,可以依法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志愿服务运营管理,对有突出贡献者予以表彰、奖励,采取措施鼓励公共服务机构等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给予优待。

90、鼓励有关单位、组织为开展志愿服务提供场所和其他便利条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实践学分管理。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